HTH华体会日前,刚刚落幕的集团安全环保生产大会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百日冲刺奋战,筑港集团、东方港务、新苏港码头、新东方集装箱码头、铁运公司、物资公司、轮驳公司等11家企业收入、利润同比实现“双增”,与2020年考核指标相比实现“双超”。
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是这场“疫情大考”中取得的高分成绩。一连串的事实证明,逆境之下,连云港港口人敢于与困难“较劲”,执着跟时间“赛跑”,一步一个脚印守住了发展阵地,HTH华体会也确保了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的“双胜利”。
1月8日15时许,“博斯普鲁斯快航”号滚装船在装载完车辆设备后从69号泊位起锚,开启了2021年首个航程。作为近两年来最具爆发增长的货种,滚装车辆去年完成了85022台出口量,同比增长30%以上。
“紧盯市场行情、坚持网格化开发,是集团既定的开发策略。去年刚开始,出口量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我们一直主动对接上汽集团等车企需求。”东方港务分公司副总经理彭桥坦言,基数越大、增量越难,开拓新市场是保持增势的关键。去年,依托港口滚装专业泊位和航线布局,我港新增了“连云港-海参崴”班轮航线,开展了首单滚装车辆国际中转业务,年底再次成功开拓了二手小汽车出口业务。
过去这一年,滚装车辆出口并非“一枝独秀”,铁矿石、铝矾土、胶合板、钢材、粮食、建材、液体化工等货种同样增速明显,尤其是铁矿石、煤炭两大传统支柱性货源在疫情“寒冰期”真正起到了“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成为了全港货物上量的绝对支撑。
“进入四季度,我们在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环保常态化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货源组织和货物发运,有效缓解了港口场地紧张压力。”据新苏港码头公司副总经理郑昌林介绍,公司全年完成吞吐量3605万吨,超计划305万吨,其中火车发运突破两千万吨,最为“功不可没”。
去年初,HTH华体会在全国公路、内河持续不畅的情形下,港口铁路关键时刻发挥了集疏运“火车头”功能,有力保障了全港货流顺畅。据统计,2020年全港铁路运量达5775万吨,总量再创新高,纪录屡被刷新,铁运公司单月创下了534.7万吨的货运新记录。
过去这一年,集装箱板块可谓“一波三折”,在遭遇外贸出口“断崖式”下滑之后,他们主动对接腹地市场,推动实施港企战略互保,与各大港口、船公司抱团取暖;同时,不断完善港口功能,新增了8条集装箱航线条跨境运输通道,充分挖掘海铁、海河联运优势,及时迎来了下半年的“回暖”反弹。
“守得云开见月明”,2020年全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最终定格在了2.52亿吨、480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3.46%、0.48%,两项指标逆势“双双翻红”。其中集装箱海铁联运表现尤为抢眼,强势增长了63%。
寒冬时节,“一体两翼”各港区工地上依然一片繁忙场景。在主港区,南疏港通道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其中一期吊装基本完成,不久将会建成通车;北翼赣榆港区,“云浚二号”正在紧张地进行水上疏浚,两年内这里将新增3个10万吨级的散货泊位;在南翼徐圩港区,集装箱围堤、六港池航道现场有超过200名的建设人员,正在同步进行抛石、挖泥施工作业,准备赶在春节前再抢一抢进度。
“去年3月份,承接的内部、外部项目陆续复工,在当时还算比较快的了,但还是对整体进度产生了影响。为此,计划调整免不了,人力、物力组织少不了。特别是四季度以来,我们以劳动竞赛为载体,以创建平安工地、品质工程为要求,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筑港集团总经理李照东坦言,去年几乎一直处在“追赶”状态,他们用了三个季度的时间干了四个季度的活,好在徐圩港区主管廊、支管廊等重点工程项目都如期交工验收了。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连云港港旗台液体散货泊位内部专用铁路工程、散货区接入工程、散货区公共配套设施工程(一期)、液体化工品罐区工程(配套设施)四个项目全部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为全年港口基建板块划上了句号。
过去这一年,全港共开工建设20余个大小项目,并开展技术改造、固定资产等投资,累计投入30亿元,硬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连云港区成功靠泊32万吨矿石船,液化装卸场站实现重载运行;赣榆港区实现20万吨级开普船减载靠泊;徐圩港区管廊工程交付使用;上合物流园专用铁路支线、铁路装卸场站建成开通。
“临近年关,公司领导已经就疫情防控、人员就地过年进行了部署,确保拖轮整体建造进度。”据鸿云公司党支部张权介绍,目前公司在建拖轮共有3艘,其中“东方十号”不日内将交付,首艘纯电动拖也力争在上半年完成。
“将‘多单’合为‘一单’,于去年底首次实现了联运单证一体化。目前,围绕海铁班列业务,在现有3种单证的整合基础上,今年还将继续扩大应用范围。”电子口岸公司总监孙经坤介绍,这一创新模式在常态化推广之后,有望降低铁水联运成本30%、提升联运效率40%以上,具体还需要进一步数据积累和测算。
得益于自贸试验区的灵活赋能,过去的一年,港口区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截止当前,港口区块已上报中欧班列“保税+出口”、HTH华体会“互联网+”公路运力等创新案例15项,占全市的22%;其中7项获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占据全市获批量的半数以上。
“船车(站)直取、‘保税+出口’混拼等模式应用以及国际联运信息化的升级,让过境班列作业效率有了新提升。”中哈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左学梅认为,去年他们不断尝试国际水陆联运、过境钾肥“集改散”等创新方式,尤其是在中铁集、新丝路的支持下,新增了日中蒙铁海快线、中吉乌联运新通道,使中欧班列运量保持了较好增长势头。
数据显示,去年1-12月份,中哈物流基地累计到发中欧班列553列,同比增加了17.3% ;进出场空重集装箱 17.7万TEU,同比增2.4%;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累计完成换装量22.9万TEU,同比增幅44.6%,“两基地”、“双节点”的物流联动效应持续放大。
过去这一年,港口理货实现数据实时交互,集中采购平台、内河集装箱业务系统正式上线,全国首列铁路敞顶箱下水、全国首艘纯电动拖轮建造、全省首只增强型定向并购票据发行、全市首个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通道开通......一个个“首字号”的创新落地,夯实了集团“效率提升年”的底座。
融入落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核心战略,紧扣“高质发展、转型升级”主题主线,以“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为主目标,以“主业强、物流兴、联运畅、资本优”为主核心,通过五大强力抓手,实现“五个攀新高”目标——在安全环保生产大会上,集团、董事长丁锐代表党委班子擘画了“十四五”发展新蓝图。
过去这一年,集团经受住了考验,全港上下“干”字当头、“进”字发力、“创”字为要,用实干奋斗谱写下“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港口新篇章,成如容易却艰辛。
“十四五”时期,“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布局优化提升,主体港区重点打造“五大中心”,两翼港区加速“港产联动”,低碳智慧港提速建设,港口货物吞吐规模跨越3亿吨大关.....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命与责任同在,但人生有梦不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