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HTH华体会2022:基建投资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01-27 20:48:57 浏览:[ ]次

  HTH华体会受疫情反复、地缘冲突加剧等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些波动,整体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在此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加码发力,在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望2023年,基建投资仍需挑大梁,高基数导致增速或小幅回落至8.0%左右。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央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部署,持续推动基建投资加码发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7%,较2020—2021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大幅加快7.8个百分点,在各终端需求中提升幅度最大,为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分阶段看,一季度,基建投资加速复苏,同比增长达10.5%,创近五年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一时期,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稳定经济发展大局,中央要求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同频共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杠杆效应。各地重大项目开工和实施进度明显提前,加之1.46万亿提前下达的专项债以及1.2万亿专项债结转资金的支撑,共同推动了基建投资反弹。

  二季度,基建投资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4月份,由于华东疫情影响,多地项目开工受到扰动,基建投资累计增速边际下行至6.5%。5月、6月,政策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除“十四五”规划中的102项重大工程外,新开工了一批水利、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同时加快专项债发行补充基建资金来源,6月底新增专项债全年额度已基本发放完毕,拉动基建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反弹。

  三季度,基建投资再提速,继续发挥托底作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为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中央着力打通基建项目建设堵点,“6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8000亿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5000多亿专项债结存限额”的新一轮接续政策组合落地,加之二季度末发行的专项债陆续在7—8月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累计增速回升至8.6%。

  四季度,基建投资保持韧性,预计全年增长9.0%左右。为推动四季度经济复苏加快,力争全年实现更好经济结果,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加速落地,政策性、开发性政策工具带动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加强基建意义重大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稳投资、扩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经济恢复。

  其一,疫情反复拖累消费复苏。疫情导致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居民收入和就业恢复缓慢,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2022年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仅增长0.6%,较2020—2021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

  其二,外需转弱削减出口动能。随着主要国家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降温,外需增长放缓,出口价格回落,对出口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2022年8月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并在10月转为负增长,11月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8.7%。

  其三,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从年初的3.7%持续回落至10月的-8.8%,刷新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尽管中央及地方稳楼市力度持续加大,但受疫情防控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预期不佳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复苏力度仍受到限制。

  在此背景下,想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必须要加大基建投资托底力度。由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可控性较强,且具有规模大、见效快、对上下游甚至对消费都有明显带动作用的特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推动经济企稳、改善市场预期。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促升级、优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超大规模优势的基础设施网络,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成为保障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和要素高效流动的主动脉,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且城乡之间、HTH华体会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存在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在支撑经济循环畅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赋能产业升级等方面仍有短板。面对2022年疫情暴发、极端天气、国际争端升级等突发情况,暴露出服务保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因此,中央强调要主动扩大基建投资,加快推进网络型、产业升级、城市、农业农村、五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HTH华体会强弱项,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项目,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中,网络型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在“十四五”重大项目规划中占比最大,是基建领域绝对的重点;产业升级基础设施中,信息、科技与新能源、城轨交通等构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部分,虽然总体占比不大,但是成长性很高,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较多,将来会围绕城市群和城市升级加强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补短板的重要领域,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则事关保障。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载体。2022年,我国通过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引入“以工代赈”方式,鼓励各地组织困难群体参与工程建设,从而促进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实现就业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基调下,各部门各地区全力以赴“抓资金、抓项目”,支撑基建投资持续增长。

  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专项债和准财政工具“双箭齐发”。受疫情、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2022年财政运行压力较大,财政支出面临疫情防控、“三保”等刚性支出的挤压,投向基建的增量资金有限。而金融机构市场化考核加强,也制约了市场化融资对基建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准财政工具协同发力,为基建项目提供资金。

  2022年,我国在安排新增专项债限额3.65万亿元的基础上,下半年又盘活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截至11月底,新增专项债发行40167亿元,较2021年全年多增4323亿元。与往年相比,专项债额度下达更早、发行节奏更快,6月底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而2021年同期进度仅为27%;使用范围更广,支持领域从原来的9个扩容至11个;投向基建比例更多,前11个月投向基建的占比达63.5%,比2021年提高1.6个百分点;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撬动作用明显,对基建的支撑作用更强。

  由于上半年专项债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下半年国务院又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驰援基建,这相当于三大政策性银行2021年新增信贷规模的近50%,加量十分明显。同时,先后推出两批金额合计6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际投放7399亿元,已于11月前全部投放完毕,这些资金也主要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

  另一方面,坚持适度超前投资,推动项目加快建设。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足,多个省份关于水利发展、交通运输等基建细分行业的“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带动基建项目储备持续增加。加之各地提前建设部分“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为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新建项目落地,HTH华体会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对新建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健全投资项目储备机制,储备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扬优势的重大项目;抓紧推进项目进程、征地动迁、市政配套等前期工作,加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加大对于有较好社会效益和一定盈利能力项目的扶持,确保尽快落地。

  对在建项目,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资金、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力度,向符合条件的项目尽快投放资金;继续发挥好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和其他有关协调机制作用,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进度。

  展望2023年,考虑到经济稳步恢复需要,加之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基建投资将继续发力。高基数因素影响下,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回落至8.0%左右。

  政策导向方面,基建仍将作为稳经济的主要抓手。12月的中央局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扩内需方面,强调消费和投资两头抓,“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项目方面,各地储备也较为充足。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过渡之年,102项重大项目将会全面落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亦将取得新进展,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要求“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此外,2022年四季度,各地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加之2023年专项债部分额度提前下达,将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在年初尽快落地。

  资金方面,来源有保障。其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预计赤字率目标将比2022年预算调高,专项债规模也将在连续两年3.65万亿的基础上相应提升。其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中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的支出将会降低,可用于基建的支出将会增加。其三,今年的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会继续发挥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支持基建投资。

扫码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