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华体会报告期内,国家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国内建筑业市场持续增长,建筑业对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初步核算,2023年上半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0万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4%。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3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完成竣工产值4.75万亿元,同比增长2.13%;签订合同总额51.50万亿元,同比增长5.03%,其中新签合同额15.44万亿元,同比增长3.11%。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139,740个,同比增长7.9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50%。总体上看,建筑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行业总产值、合同总额、企业数量、劳动生产率等较同期有一定增长,建筑业的支柱行业地位依然稳固。在政府监管、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建筑业已处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升级阶段。一方面,新基建、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政策举措为建筑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建筑行业市场潜力仍较为充足。与此同时,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大型建筑业企业正积极补强延伸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线,绿色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将引领行业发展,提前在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领域谋篇布局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市场竞争、行业发展趋势的调整和变化,将为建筑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基建设施发展是产业导入和城乡开发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为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农业农村、新基建等领域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激发经济增长动能等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交通水利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及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四上安徽”建设等,都将为基建行业发展创造政策红利。
房建工程业务与房地产行业态势、制造业产业优化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等密切相关。一方面,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在限购政策、利率、公积金等方面有所松动,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企稳,对房建工程业务产生利好。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以及保障性住房等建设项目的推出,为房建业务发展创造了机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智慧厂房建设、传统厂房智能化改造升级等细分领域仍有较好发展前景。
2023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8%。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增长1.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7%。今年以来,国家根据房地产市场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了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房地产市场呈现企稳态势。2023年7月24日,中央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预计下一阶段,房地产行业在政策引导下景气度有望回升。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从政策上看,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2022年6月30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安徽省“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其中,宿州、阜阳、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力争达到40%,合肥、蚌埠、滁州、六安等城市力争达到50%。《合肥市“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21-2025)》也明确:到2025年,全市重点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达到35%,积极推进区域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超过30%,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2000亿元。相关政策力度和针对性逐渐加强,将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从技术上看,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3D打印、智能化设计、可持续建筑等推进应用,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近年来,全社会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拓展了检测行业市场需求。此外,国家积极推动检测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检测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检测行业市场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建筑业行业规模的扩大,工程检测业务有望增长。此外,我国建设工程保有量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使用寿命、环境、灾害等因素影响,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工程维护、改造、加固需求将有所增长,对建设工程的检测、鉴定、评估等工程检测业务也将有所发展。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电力行业具有明显的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将逐步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水力发电不消耗矿物资源,开发水电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的综合利益,发展前景长期向好。我国水电流域资源丰富,相关技术储备和建设管理经验成熟,水电开发建设质量和消纳利用能力明显提升,水电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不断攀升,水电作为我国电力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
公司主营业务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屋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此外,公司还拥有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服务、水力发电等业务。
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港口航道等领域。公司拥有公路、市政、港航工程总承包等7项特级资质及多项一级资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备突出的资质、业绩等优势。安徽水利、安徽路桥、建工建投、建工路港、建工交航等子公司均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是基建传统施工核心业务产业链的延伸,随着近几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公司持续巩固“投资+施工总承包”的业务模式,稳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业务,积极承揽高速公路BOT、PPP、片区开发ABO项目等。公司基建投资业务覆盖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
房屋建筑工程为公司传统施工主业之一,公司拥有2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先后承建了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所属建工三建为省内房建行业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公司房建业务与房地产开发、设计、咨询、监理、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协同,形成“开发+设计+施工+服务”的一体化优势。
房地产开发为公司传统主业,也是公司产业链条重要环节。房产开发业务带动建筑施工、工程技术服务、装配式建筑、建材贸易、仓储物流等关联业务发展,公司的施工和技术服务能力,为房地产开发业务提供坚实基础,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不断优化项目业态结构,持续强化风险防控,更加重视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切实提升房地产项目开发效率和效益。
公司贯彻国家绿色建造战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拥有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安徽省内率先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已实现合肥、蚌埠、芜湖、铜陵、长丰、六安等多个基地联动发展,打造集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经过数年运营,公司已建立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管理模式和营销能力,并具有突出的设计、检测等配套服务能力。
检测业务覆盖房建、交通、水利、市政、轨道交通、建筑机械设备等检测领域,上半年,公司组建安徽建工检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系统内8户检测子公司整合。在房建类检测领域,建工检测在检测类别、参数、综合能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基建类检测领域,路桥检测和环通检测在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检测能力居全省前列,均获批公路工程检测综合甲级资质,全省仅有五家。公司所属企业还从事勘察、规划、设计、咨询、监理等业务,拥有设计甲级资质12项,监理甲级资质2项。
公司响应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积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控股运营水电站7座,分别位于安徽省霍山县、金寨县和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电站总装机容量24.61万KW,权益装机容量18.81万KW,年设计发电量约10亿KWH,已全部建成发电。公司在水力发电领域深耕近20年,具备投融建运一体化能力,培育了一批建设、投资和运营专业人才。公司在水力发电领域积累的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为公司进一步拓展绿色能源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工建材系建筑主材采购供应平台,主供钢材,钢板,水泥,沥青,钢绞线,并拥有多个商品混凝土、干粉砂浆等产品生产基地,保障公司内部建材需求,也拓展外部商贸业务。
公司所属安徽建工集团建筑机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以建筑起重机械制造为主业,正在积极拓展智能塔机、智能施工升降机、交安防护设施、盘扣架等产品,致力于打造“研、制、租、运、维”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
公司所属安徽建工集团新时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业务涵盖住宅区、产业园、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酒店等管理。所属安徽建工集团新时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在合肥、蚌埠、六安管理具有自住产权的酒店,在单位团餐、客房管理等业务方面均取得突破。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拓市场、促改革、抓创新、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公司市场布局全面优化,业务整合加速推进,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上半年,公司紧紧围绕重点目标,着重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生产经营,取得了重要成果。1-6月实现营业收入374.73亿元,同比增长11.23%,实现归母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5.64%,为公司完成年度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报告期内,公司重视生产调度,强化项目管理,狠抓年度生产目标执行落实,加强生产安全全过程管控,保障安全生产,创省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43项、市级38项;完成1项国家标准,获发明专利40项、黄山杯29项,公司技术成果、质量成果丰硕。组织“当好主人翁,建功大发展”劳动竞赛等系列活动,营造狠抓生产、争创业绩的良好氛围。
上半年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748.13亿元,同比增10.59%,半年度订单金额再创新高。优化经营举措抓实落细,省内外拓展加快推进,主动与各地市开展合作洽谈,围绕片区开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深入交流,寻求发展商机,中标S235淮北段一级公路项目特许经营者、蚌埠经济开发区临港片区城市更新(一期)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布局省内市场,对省内16个地市进行战略布局,实现省内全覆盖,省内龙头地位进一步夯实。加快布局全国市场,设立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等区域市场开发中心,上半年实现省外新签合同额104亿元,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省外市场拓展成绩显著。
上半年,新签基建工程合同额533.81亿元(同比增长25.35%),占新签合同额的71.35%,回款稳、收益好的基建订单占比持续提升,订单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促进整体经营质量提升。房地产销售显著改善,上半年房地产实现销售44.19亿元,同比增长120.29%,实现营业收入36.13亿元,同比增长52.15%。新兴业务稳健发力,组建检测集团,完成检测业务整合,上半年新签合同额4.16亿元,同比增长60.12%。装配式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10.13亿元,同比增长142.9%,正在启动建筑工业化和智能钢构业务的重组整合。积极开展绿色建材研发,探索混凝土废浆、废弃混凝土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实现混凝土绿色化生产。探索建筑光伏一体化,完成六安钢构基地10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新型业务的潜能逐步显现。
优化管理机制,提高决策效率,累计优化流程和制度近40项,大大提高决策效率HTH华体会。成立深化改革、发展战略、资本运作、工程决算和资金回收、施工资质统筹使用等专项领导小组,全面推进重点工作。强化战略研究,进一步整合优化建筑施工、投资、建材商贸、规划设计和工程检测、房地产、建筑工业化、高端建筑装备制造、社会服务业等业务板块,实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实行项目部标准化设置,明确项目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标准,推动降本增效。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完善《工程项目分类管理办法》《交(竣)工项目(项目经理)综合评价办法》《项目经理选拔聘任管理办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办法》等重要制度,从项目安全、质量、成本管控、项目评价分类、过程评比、项目经理核心人才激励等方面对项目管理全流程进行系统重塑,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进一步优化优化项目考核机制,修订目标责任书,突出成本、效益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加强资金管理,实施“双清”工作,加大工程结(决)算和债权清收,加快各类资金回流力度。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加强结算回款等,实现了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回正,为全年度完成经营现金流回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多层级的风险应对和资金储备机制,分层分级化解风险,严防资金风险。执行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突出债权债务和诉讼保全管理,争取更多债权回收止损。深化法律纠纷管理,落实重大案件会议讨论机制,提升诉讼效果,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利益。加强投资项目管控及后评价,落实过程管控重大事项报告机制,项目完工后及时开展后评价,进一步提升投资管理水平。
2023年下半年,公司将紧扣全年目标,全力拼经济、促发展,奋力争先进、创一流,进一步做大公司规模,增强公司硬实力,力争创造良好业绩,积极回报广大投资者。一是做好市场经营开拓。积极发挥市场经营和投资统筹作用,积极参与投资类、大体量和新业态项目招投标,努力实现跟踪项目落地。面向全省战略布局,推动新区域公司尽快适应市场、占领市场。配齐配强市场开发和投资中心以及省外区域中心的人员力量,健全市场经营考核与奖惩体制机制,积极拓展市场合同额。二是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加快新成立的专业性公司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管理、业务、人员深入融合。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建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三是加强重大项目调度。重点对高速公路BOT、片区开发、PPP项目等重点投资项目强化生产调度,优化施工策划,大干快上抓生产,通过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和生产计划,努力实现全年营收及利润目标。四是切实防范化解风险。积极对接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已注册储价额度,推进应收账款ABS和ABN发行。加大工程决算和资金回收考核奖惩力度,压实双清工作责任,加强在建项目结算与收款、完竣工项目决算和收款,多措并举回收资金,确保改善年度经营性现金流,保障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严防发生资金风险,保障公司安全可持续发展。五是持续推进降负债率。
报告期内HTH华体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4.73亿元,同比增长11.23%;实现利润总额12.12亿元,同比增长16.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5.64%;期末公司总资产1555.07亿元,较期初增长4.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27.66亿元,公司运营总体平稳。其中主要业务分部情况如下:
报告期,公司工程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8.37亿元,同比增长4.90%,实现毛利23.10亿元,同比增加6.01%,工程施工业务毛利率8.30%,同比增加0.09个百分点。
报告期,工程施工业务新签合同288项,合同总金额748.13亿元,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0.59%。
报告期,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13亿元,毛利3.45亿元,毛利率9.54%,实现签约销售面积45.90万平米,签约销售金额44.19亿元。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土地储备面积207.5亩,期末土地储备面积361亩。三、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风险。公司所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屋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等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密切相关,受国家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建筑行业竞争、城镇化建设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若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波动,可能对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不确定影响。
2.政策风险。建筑业的上下游产业在市场需求和成本方面存在诸多政策引发的不确定性。宏观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地方财政预算、市政建设规划等均会对公司的主营业务产生影响。如果公司未来不能积极适应调控政策的变化,并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则有可能对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3.不可抗力风险。公司建筑施工主业涉及地域广泛、作业人员众多,投资建设受自然环境及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暴雨、洪水、地震、台风、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均可能会对作业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或增加运营成本。
4.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建筑业属于传统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整体利润水平偏低。建筑业从业企业数量众多,资源有限,竞争较为激烈。同时,投建运一体化、项目大型化等因素使得建筑业集中度呈逐年提升之势,资源向业内头部企业集中。如果公司不能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可能削弱竞争优势,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5.项目投资融资风险。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运营项目的增加,公司的资本支出增加较快,企业融资面临的压力相应提升。在政策调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可能会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
6.财务资金风险。建筑业务规模大,资金占用高,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张,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提升。一方面,基建投资业务前期投资数额大,业主结算不及时,现金流回流较慢;另一方面,民企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偿付压力较大。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逐年提升,资金支付压力相应增加,需要高度关注现金流动性风险。
7.环保安全质量风险。工程项目作业人数多、作业面广、环境复杂,与周边环境交互影响,环保监管要求更趋严格,环保控制措施对公司业务运营的影响日趋显现。建筑施工主要在露天和高空进行,面临设备失灵、土方塌陷、工业意外、火灾和爆炸等安全风险,此外,由于技术和操作原因,也可能导致人身伤害、业务中断、财产损失的出现。政府主管部门对质量监管日趋严格,对质量问题的处罚愈加严厉,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公司可能面临相关处罚,对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将风险管理作为经营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风险管理的机构、人才、制度和流程,分类防控资金、投资、经营、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落实各级风险管理责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全面加强重大项目风控管理。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HTH华体会,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具体风险特点,制定风险防控预案,保证风险整体可控。三是持续优化资金管理。坚持规范稳健运营,积极拓展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出现流动性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发展。四是落实安全风险管控。筑牢安全文化理念,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实现隐患排查、整改、治理有效贯通,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工程资质较为齐全,拥有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港航等四类9项特级资质,各类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100余项,设计甲级资质12项,监理甲级资质2项,交通检测类甲级资质2项,并拥有商务部批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公司突出的资质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公司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基础牢固,形成主业突出、业务协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具备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潜力。近年来公司依托建筑工程主业培育发展工程检测、装配式建筑、生态环保等新业务板块,着力打造“传统主业稳健发展、新型业务蓬勃成长”的业务格局,进一步增厚了公司发展质地,增长了持续成长能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公司将绿色行动融入到投资、设计、施工、运营和研发各个环节,打造绿色工地、绿色工厂,培育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前瞻性布局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公司是省内较早涉足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之一,已建成并投产运营基地7个。依托公司产业链,装配式业务领域形成了“生产基地+设计企业+施工团队+大型设备供应+检测科研团队+建材供应”的业务协同模式,并积累了较为突出的人才团队、技术应用、协同管理、成本管控等优势,已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研究基地”。持续发展清洁能源业务,投资的七座水电站运营情况良好,公司在小水电领域深耕20年,具备投融建运一体化优势、人才团队优势和管理经验优势,下一步还将拓展光伏电站投建运营,为社会提供更多清洁能源。
公司注重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开展科技攻关,公司现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高新技术企业15个,技术研发的基础条件优势较为突出。同时,公司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有效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技术难题,并参编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支撑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公司累计取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6项、国家行业科技进步奖25项;国家级工法17项、省部级工法400余项;主参编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100余项;拥有专利1500余项,在房屋工程、建筑工业化、市政工程、道路桥梁、水利港航、绿色建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并注重将技术优势进行成果转换。
安徽建工文化底蕴深厚,凝聚力强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始终贯穿于安徽建工发展壮大全过程,经过多年沉淀和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确定了“创造空间艺术,成就人文生活”的企业使命、“诚信为本、敬业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卓越文化引领下,安徽建工秉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攻坚克难、锐意创新,铸造了大批精品工程,累计获鲁班奖17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国市政金杯奖、大禹奖、李春奖等其他全国性工程奖项40余项,省(部)级建筑工程质量奖260余项,成为安徽省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安徽建工”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为战略目标实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公司人力资源丰富,专业素养优良,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384人,拥有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注册会计师、一级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执业资格人员5,970人,形成了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公司充分发挥国企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忠诚,努力打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职工队伍,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公司形成卓有成效的集约管理体系,对专业技术和生产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推动管理能力提升。通过建立招标平台、集采平台、资金中心,实现对招标采购、资金资源等的集中管理,不断强化统筹管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公司持续创新激励机制,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和高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