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华体会2022年,是公司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资委工作要求,大力践行《若干意见》和“1466”战略,聚焦“保持稳定增长、加强科学管理”两大中心任务,全面强“三力”抓“三效”,承压前行、迎难而上、奋勇拼搏,完成了各项重点任务,公司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0,490.9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663.9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36.8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04.1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归母净利润人民币78.1亿元,同比增长20.1%。公司综合实力、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大幅提高,以公司为核心资产的能建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位列第269位,较上年跃升32位。公司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排名位列第2位,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列第11位,ENR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列第17位,ENR国际工程设计公司位列第16位,分别较上年上升1位、2位、4位、11位。
一是创新模式价值凸显。坚持高端一体化营销策略,全年策划实施40余次高端营销活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余份。创新“七网”融合、“五个一体化”等开发模式,聚焦“能源+”“城市+”“数字+”等重点领域,成功获取甘肃酒泉新能源基地、福建平潭海上风电、甘肃庆阳大数据产业园、山东济南片区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二是国内市场多点突破。充分发挥六大区域总部统筹引领作用,全面调动各级企业积极性、主动性,以国家重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持续深耕重点省份,广东、四川、湖北、河北、安徽5省全年新签合同额突破人民币500亿元,17个省份新签合同额超过人民币300亿元,签约大省数量同比大幅增长。全年国内新签合同额人民币8,093亿元,同比增长23.5%。三是海外市场再攀新高。大力实施国际业务优先优质协同发展战略,系统优化海外六大区域市场布局,统筹开展重点国别、业务、投资、项目“四大策划”,成功签约埃及光伏、墨西哥天然气电站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综新”项目。全年海外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397.9亿元,同比增幅位于“走出去”中央企业前列,其中,公司“一带一路”沿线.8%。
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新能源业务。公司凭借在电力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牵引、工程总承包固有优势,将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等绿色低碳业务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新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3,550.1亿元,同比增长83.9%,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2,771.8亿元,同比增长89.8%,境外新签合同额778.4亿元,同比增长65.5%;营业收入人民币830.3亿元,同比增长25.7%。二是积极抢占新能源资源。公司积极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加大市场开发和资源投入力度,2022年公司获取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1,624万千瓦,同比增长39.8%,累计获得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3,013万千瓦,投资建设的广西崇左一体化能源基地一期、湖北宜城中分散式风电、广东汕尾海上风电等项目相继并网发电。三是积极推动“能源+”融合发展。公司充分发挥产业多元化优势,大力推进新能源与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编制了《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2022》,推动成立中国公路学会交通能源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依托山东枣庄至菏泽段高速公路,建设国内首个高速公路全路域光储充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公司充分发挥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核心优势,全部介入“东数西算”工程八大节点,投资建设的甘肃庆阳枢纽节点的“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将成为低碳、环保、节能型数能融合项目的典范。公司大力推动建能融合技术发展,积极打造绿色建筑的“超强大脑”综合能源智慧管理系统,实现绿色建筑供能用能智慧管理,广泛应用于雄安新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等建能融合示范项目。
一是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一批成果,研制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开断容量最大的535kV混合式直流断路器,为北京低碳绿色冬奥会提供了保障;大开口槽式集热器、电站自然通风直接空冷系统等2项重大装备列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名单;主编的世界首部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IEC国际标准发布。二是加快新技术产业化应用。新技术示范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湖北应城、山东泰安等一批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开工,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项目基本具备投产条件,研发的高安全、长寿命储能专用电池方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完成首单交付,产业前景广阔。公司大力推动氢能业务发展,投资的大连长兴岛风光氢储农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在筹备开工,掌握1000Nm3/h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建设国内首座8MW级大型碱性电解水制氢机组稳暂态特性试验检测平台。三是支撑保障能力实现重塑再造。全力打造产业孵化新引擎,高规格组建“三新”联盟、储能创新联盟、供应链联盟等合作平台,
建立公司专家体系,成立高级技术咨询委员会。2022年,公司获得省部级和行业科学技术奖230项;获专利授权2,100项,其中发明专利350项;编制并发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余项。
一是改革三年行动完成。公司积极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系统性变革、整体性重构,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改革成果,各项改革任务收官,荣获国资委专项考核A级。二是系统改革与试点持续深化。认真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全面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各决策主体议事清单,建立健全董事会授权事项汇报机制、专委会运行机制;持续深化适应性组织建设,动态优化总部机构与职能;抓实试点专项,2家企业入选混改试点名录,5家企业入选科改示范企业扩围名单。三是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度转换。穿透式开展企业年度三项制度改革评估,刚性落实考核结果;全面深化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考核未达标、不合格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刚性退出。制定“3+2”中长期激励机制工作方案,加强市场化用工改革,在中央企业首创“四库一平台”,推动各类人才充分共享、有序流动。
一是完成子企业分拆上市。通过上市公司南岭民爆002096)向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公司所属易普力公司68.36%的股份,实现分拆易普力公司重组上市。易普力公司成功分拆上市,为“能建民爆”保持民爆行业龙头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央地合作、国内资本市场分拆重组上市提供了新样板。二是迅速启动A场首次再融资工作。公司紧密跟踪、研判监管政策,抢抓证监会放开涉房企业融资的政策机遇,制定再融资方案,率先启动再融资工作。再融资方案的实施,将对公司保持稳健的财务结构,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大直接融资创新力度。成功发行内遂高速公路类REITs,为行业提供了基础设施领域资产盘活与公募REITs有效衔接的典型实践经验。成功发行低碳转型、科技创新、一带一路等各类创新品种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185.1亿元,多次创同类型首单纪录和同时期利率最低纪录。
一是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公司深入实施基础“334”工程、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系统开展制度与流程优化再造,有效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建成公司数据中台,全面支撑业财一体化融合,全年共开展51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上线个,管理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二是提质增效不断加力。制定增收节支工作方案,一盘棋推进各项举措。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7.01%,三项费用占收比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开展全口径存量压降,平均利率下降超30个基点。三是项目与供应链管理不断完善。承建的白鹤滩水电站、卡塔尔超大型战略蓄水池、土耳其胡努特鲁电站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运;荣获国家级优质工程奖21项,2个非电投建营一体化项目首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在央企率先编制发布供应链发展规划,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建筑业供应链合作发展联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四是风险管控不断优化。着力加强纠纷案件治理,推进以案促管,实现案件数量和案值首次“双下降”。全力建设法治能建,深入开展三项法律审核、合规管理强化年行动、内控制度流程优化、境外项目隐患排查、专项监督检查等工作,大风控体系持续夯实。五是安全防线不断巩固。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一般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大幅下降。
2022年,国内新能源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开发建设提速,第一批大型风电基地已全部开工,第二批、第三批基地项目陆续推进;装机规模快速增长,风电、光伏已成为国内新增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主体,全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1.2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6%,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55%以上;开发建设成本不断下降,风电、光伏发电已全面进入平价无补贴、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行业和省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新型储能实施方案等政策陆续出台,为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公司是新能源发展的坚定先行者和推动者,执行勘察设计任务、施工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超过2亿千瓦、1亿千瓦。
2022年,国内传统能源发展总体平稳。核电建设迎来高质量发展时期,10台核电机组获得核准,全年完成投资人民币677亿元,同比增长25.7%;水电行业稳步发展,全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387万千瓦,同比增长1.6%,抽水蓄能开发建设提速,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长约25.8%;电网工程建设平稳推进,全年完成投资人民币5,012亿元,同比增长2.0%。
公司是传统能源电力建设的国家队、排头兵和主力军,在火电建设领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大型水电超过50%),承担了国内已投运核电90%以上常规岛勘察设计、66%以上常规岛工程建设和几乎所有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
2022年,国内聚焦联网、补网、强链,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一批防洪骨干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首次迈上人民币万亿元台阶,HTH华体会同比增长44%。
公司具有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和高等级勘察设计及施工总承包资质,在水利施工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22年,国内以降碳为重点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正式启动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开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攻坚行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等。财政部安排中央生态环境资金621亿元,同比增长8.6%。
2022年,国内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铁路建设保持较高水平,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9亿元,投产新线公里;农村路网建设和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全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提速,新改扩建高速公路8000公里以上,《国家公路网规划》发布;城市轨道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万公里。
公司是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领域的生力军,累计承包建设或投资建设各等级公路项目40余条,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打造了多项行业精品典范工程。
2022年,国内建筑业在房地产市场下行、需求端收缩的冲击下,实现全年总产值人民币31.2万亿元,同比增长6.5%,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0.7%。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部署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装配式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已超90%,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2022年,受房地产市场下行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国水泥需求下跌,全年水泥产量21.18亿吨,同比下降10.8%左右。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对于水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公司具有水泥、商砼、砂石骨料、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研发制造等完整产业链条,拥有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特种水泥生产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22年,民爆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增长态势。民爆生产企业完成生产总值、销售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3.5%、11.9%。
公司具备混装一体化服务和自主研发能力,市场覆盖范围、盈利水平、一体化服务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2022年,国内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国内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机组等正式下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
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规划研究、咨询、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管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业务。公司致力于“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在能源电力勘察设计技术上处于引领地位;在能源电力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清洁燃煤发电、特高压交直流和GIL综合管廊输变电、柔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勘察设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公司不断拓展提升跨行业综合设计能力,积极进军水利、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等非电业务,强化设计咨询牵引作用,以全过程、高品质的设计咨询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2022年,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143.1亿元,同比增长20.1%。
公司工程建设业务主要包括境内外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城市建设、综合交通和其他工程建设业务。2022年,公司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9,910.1亿元,同比增长23.7%。
公司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积极抢占新能源市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工程业务。境内签订广东阳洲五海上风电场项目、重庆市九龙坡区光伏能源区域能耗综合平衡一体化示范项目、山西朔州右玉县400MW/800MWh独立储能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境外签订了越南天富海上风电项目、哈萨克斯坦杰特苏州水光储一体化项目、南非15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加快氢能业务布局,签订了内蒙古鄂尔多斯纳日松40万千瓦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河北承德滦平天宏200兆瓦农光制氢乡村振兴项目等一批代表项目。2022年,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3,550.1亿元,同比增长83.9%,占比达33.8%,较上年提升11.7个百分点。
公司充分发挥总部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布局优势,在火电、水电、核电、输变电等传统市场取得较好成绩。境内签订新疆华电昌吉英格玛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青海海南州共和(多隆)39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浙江三澳核电厂一期工程、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世界一流城市电网电力通道一期工程等一批大型传统能源项目。境外签订罗马尼亚克卢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站、刚果(布)穆哈拉水电站及配套输变电项目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2022年,传统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492.5亿元,同比增长23.9%,占比达23.8%。
公司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开发,开拓市政、房屋建筑市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战略性、一体化、重特大项目集团化营销,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加大投融资牵引力度,城市建设领域增长迅速,签订河北京南创新科技新城综合开发项目、湖南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海南海口市江东新区安置房三标段项目、四川彭州保信航空航天科技000901)谷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境外成功签订阿联酋阿布扎比AFaah区域及ARaha岛房建项目、斯里兰卡南亚东盟国际经贸文化服务中心、马来西亚海事局行政综合体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2022年,城市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121.6亿元,同比增长23.1%。
公司统筹多方资源,精心组织、科学策划,成功签订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舒城至金寨项目、广台高速公路开平至台山段项目、重庆开州至梁平高速公路。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交能融合的能建方案,聚焦公路行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发展需求,提出能源、设施、信息、产业等四个维度的融合。开展高速公路交能融合试点,形成具有能建特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
公司工业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建材、民用爆破及装备制造等业务。公司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致力于建设一流的绿色建材、工业产品及装备提供商。
公司建材业务全面实施“环保、相关、高端”战略,具有研发制造、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等完整产业链条,所属水泥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曾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示范企业”称号。2022年,水泥产量2,359.4万吨,同比下降7.3%;熟料产量2,024.6万吨,同比下降1.9%;商品混凝土产销157.2万方,同比增长11.1%;砂石骨料产量407万吨,同比下降1.8%。
公司民用爆破业务具有集民爆物品研发、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矿山开采施工总承包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强大实力,在大型水利水电、核电、火电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港口码头、机场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程和大型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广民爆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爆破技术、施工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为用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服务具有领先优势,拥有引领行业的现场混装一体化应用技术。公司设立民爆研究院,建有国内首条工业科研试验平台,围绕混装、电子、智能爆破、绿色矿山构筑核心技术集群。抢抓机遇推进民爆业务重组,发展规模保持行业领先。2022年,公司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清洁低碳化发展,行业地位持续巩固,完成营业收入人民币55.6亿元,同比增长2.66%,工业销量37.85万吨,同比增长1.26%。
公司装备制造业务聚焦“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化与国际知名同行企业对接,紧跟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全产业链技术背景,以高端专业产品制造与专有技术研发为方向,培育高端专业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加工制造能力,抢占和布局新产业300832)新领域,实现转型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及市场优势的电站铺机和电网传统产品。2022年,公司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协同一体化优势,内部协同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25.6%,扣除内部协同金额后,装备制造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09.1亿元,同比下降12.7%。
公司投资运营业务主要包括传统能源、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水利水务、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地产(新型城镇化)、资本与金融服务等业务,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
公司紧紧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了在新能源投资业务的市场开发和资源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做优做强新能源产业板块,2022年,获取新能源投资指标1624万千瓦,新增并网风光新能源控股装机容量238.8万千瓦。截至2022年末,新能源累计并网498.7万千瓦,其中:风电174.2万千瓦、太阳能302.1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22.4万千瓦。
公司充分发挥电力建设全产业链优势,大力推进抽水蓄能业务发展,连获湖北蕲春等4个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投资开发权,总装机容量790万千瓦,截至2022年末,传统能源业务控股装机203.73万千瓦,其中:火电125.47万千瓦,水电78.26万千瓦。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供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业务领域,掌握了污水深度处理、水环境修复、智慧水务等一批关键技术,具备提供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能力,负责运营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70余座水厂,水处理设计规模77,072.68万吨/年,水处理量58,450.48万吨/年。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交通业务按照“投建营”一体化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体,以加油站业务为核心,创新经营模式,打造新的增长点,促进路衍经济和主营业务有效融合。报告期内,公司投资兴建的陕西宁石高速公路、广西田西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强化资本运作,盘活内遂高速公路资产,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出表型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类REITs,发行规模创上交所之最,助力高速公路投资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报告期末高速公路控股运营里程1129.8公里。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业务坚持高品质定位和差异化发展,锁定绿色、健康、科技住宅细分市场,推进拿地模式创新,将城市更新作为主攻方向,借力集团资源,成功拓展片区开发、一二级联动、棚改等业务,落地广州南沙金融岛、山东烟台、昆明五华、长沙天心以及雄安等大型综合项目,打开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新局面;积极践行城市综合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加大协同力度,不断创新内部合作和商业模式,通过与区域总部融合、公司子企业总部落地、集团产业导入、投资拉动市场协同等方式,获取山东济南、北京朝阳、安徽芜湖等项目,发挥了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
资本与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财务公司及其他非货币银行服务等业务,为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服务主业、丰富融资手段、加强资本运作,节约融资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撑。报告期内持续深化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成功发行各类创新品种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人民币185.1亿元。
本公司其他业务包括软件与信息化服务、物流贸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是支撑公司科技发展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物流贸易业务经营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公司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务,聚焦主业,持续推进业务模式转型,保持了平稳发展。
公司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具有集规划咨询、评估评审、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及管理、运行维护和投资运营、技术服务、装备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全生命周期投建营一体化发展能力。公司所属企业遍布中国各省市区,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能源电力行业主管机构,与地方政府、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区域一体化能源规划话语权和政府影响力,掌握新能源产业政策第一手资料和项目开发先机,形成了密集的市场开发网络体系。公司依托中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在新能源电力接入和消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能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两个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进一步完善以技术中心为统领,“统分结合、有统有分”的创新平台体系,新组建了压缩空气研究院、智慧交通研究院、核电常规岛研究院、能源与建筑工程检测研究院、绿色先进材料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参与建设的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牵头成立了“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和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联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制定《中国能建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HTH华体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部署了54项攻关任务,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公司在境内中国电力规划咨询和火力发电、核电常规岛、骨干电网等行业勘察设计市场占有率均超过70%,享有较高的行业引领地位和话语权,在能源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在新能源、水利水电、核电、燃煤发电及特高压输电线路等建设领域均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公司通过开展EPC、EPC+F、参股拉动总承包、PPP、BOT、投建营一体化等新商业模式,大力拓展工程总承包市场,非电基础设施领域的总承包业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自成立以来,共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48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7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项、中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5项、中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0项、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总承包项目金钥匙奖4项。
公司聚焦“30˙60”战略目标,围绕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建造、传统电力等方向打造“能建”方案,在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光热发电核心技术、柔直流输电、清洁燃煤高效发电、特高压交直流、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GIL综合管廊输变电等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在新型储能技术、CCUS技术、高空风能技术、核电常规岛设计和安装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汇聚了能源电力领域代表世界和国内先进水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专家及专业技术人才,拥有众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中国核工业勘测设计大师。
2022年,本集团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0490.9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663.9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36.8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04.1亿元,同比增长8.4%。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展望2023年,随着海外经济衰退风险逐渐加大,国内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中国经济将从“外循环”转向依赖“内循环”,并呈现进一步复苏态势。根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左右。公司将抓牢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坚持高目标导向,持续深耕主责主业,加快培育新产业,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风电太阳能开发建设,统筹水电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根据《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3年中国风电、太阳能、水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4.3亿千瓦、4.9亿千瓦、4.2亿千瓦左右,在运核电规模达到5,846万千瓦。中国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特高压有望迎来投资建设高峰,储能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3年电网投资将超过人民币5,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储能产业研究》预测,2026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GW,2022—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
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把新能源作为最优先发展产业,大力推进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发展,全力拓展新能源工程业务,大力发展储能等新兴业务,加速推进能源融合发展。公司将持续巩固传统能源电力领域优势,聚焦优化发展、一体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加强全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中国水利建设前景广阔,水利投资主要聚焦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工程、水生态修复、智慧水利四个大方向。根据《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一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90亿立方米,大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根据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中国将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甘肃白龙江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公司将充分发挥工程建设优势,聚焦国家防洪安全、重大战略补短板工程,跟进支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将迎来新机遇,水污染防治领域聚焦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聚焦超低排放改造和非电烟气治理改造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未来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工作。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2021-2030年)》,到2025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0%。根据预测,至2027年末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有望突破人民币44,000亿元。
公司将大力补齐生态环保领域技术和资质等短板,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重点项目开发。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投资建设仍有空间,铁路投资规模预计维持高水平。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分别新增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2万公里、2.9万公里、3,400公里。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高速公路规划净增里程约2.6万公里。2023年,中国将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投产新线公里。
公司将积极开拓公路业务、参与铁路和机场投资建设,以公司联合发布的《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2022》为指引,推动交通与能源绿色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HTH华体会中国建筑业将逐步走向存量时代,增速总体放缓。后续随着城镇化率逐步提升至2035年的75%和2050年的80%,建筑业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绿色化、智能化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线,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将引领行业发展。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展望2023年,国家经济将出现反弹,建筑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及下游需求有望继续改善。
公司将积极践行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城镇化发展机遇,聚焦细分潜力市场和重要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大力开拓建筑市场。
“十四五”时期是公司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窗口期,业务转型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培育行业竞争力、提升行业影响力、塑造行业引领力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公司主动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科学制定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总纲《若干意见》和“1466”战略。公司将紧密围绕“四个、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积极融入共享融合经济、绿色低碳经济、数字智慧经济“三大经济形态”,主动顺应并拥抱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全力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平台,聚焦能源、交通、数字、水利、生态、产业、文化“七网”深度融合,坚定实施“1466”战略,即秉承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能源、高质量发展及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在推动能源和能源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全面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5年,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能建。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23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计划人民币11,500亿元,营业收入计划人民币3,780亿元,投资计划人民币1,342亿元。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随着公司投资业务不断拓展,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投资行为可能面临着进入不熟悉领域而导致的决策风险;PPP业务面临项目周期长、地方政府支付能力等影响,可能存在投资效益偏离预期的风险;房地产业务受周期性调整、市场分化、购房信心等因素影响,新增投资决策难度加大,原有项目去化存在压力。公司将强化投资管理,科学测算和控制PPP项目规模,严把PPP项目入口关,加强与政府协调沟通,保证投资安全;深化房地产市场研究分析,准确研判行业、区域市场发展趋势,转变投资思路,确保获取优质项目,加强销售管理,降低项目去化风险。
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债务高企、通胀维持高位、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和逆全球化持续,且供应链、产业链重塑,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需求端市场持续紧缩。部分国家或地区投融资、财税等政策变化大,市场开发难度增大,项目实施可能受阻、成本增加,履约风险加大。公司将不断建立健全国际业务风控合规体系,持续开展重点国别市场的风险研判和监控预警;强化项目前端筛选,切实做好投资并购、工程总包等各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收益测算;强化项目履约阶段风险防控,确保重大项目稳步推进、规范履约;持续完善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措施,保障境外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
个别所属企业受项目商业模式变化等因素影响,通过结构化融资、投资拉动业务比例上升,导致投融资规模和带息负债规模增大;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项目成本投入增加,履约周期延长,项目创现能力不足。公司将加强资金统筹管理,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布局融资安排;强化流动性管理,做好到期债务处置,策划债务压降或置换,完善催收管理、投资项目回款机制,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需求;夯实项目经营管理,分级分类制定“两金”压控目标,大力压减“两金”规模,激发内生创效能力;优化项目商业模式,提升原生创现能力。
个别项目中标质量不高,对分包商准入把关不严,分包合同签订不规范,分包履约管控不到位,可能导致工程项目违约和项目亏损。同时,项目组织策划不到位,现场管控不力,可能导致施工成本增加、项目亏损、业主投诉、行政刑事处罚等问题。公司将全面践行项目管理新体系,加快构建“四库一平台”项目管理支撑保障体系;刚性落实分包管理新要求,降低项目分包履约风险;持续优化项目监管新机制,推动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层级、全成本”监管要求落地,推动项目高效履约和创利创效。
已有218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5.75亿股,占流通A股18.10%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46元。多头行情中,目前处于回落整理阶段且下跌趋势有所减缓。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